景星是个好地方
文/王学彬
作为景星镇人和了解景星镇的人都有同感:“景星不大,风景如画;人口不多,英雄很多”。这段流传很久的顺口溜无疑是说景星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说景星是个好地方,绝不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而是有历史根据和现实见证的。笔者亲眼目睹了家乡在改革开放的短短四十年间的沧桑巨变,我每天都被激动主宰着,促使自己不能搁笔,也不敢搁笔,只好在家乡日益发展壮大、繁荣富强的万花丛中,结合史料和自己所知、所见、所闻、所感,努力采撷几朵小花,奉献给读者,以飨家乡人心愿。 天文史料记载:古代天文学家把所谓吉祥的星称为瑞星:“瑞星有四,一曰景星,二曰周伯星,三曰含誉,四曰格泽”;“卿云”,古人以为吉祥之气,所以又有“景星卿(庆)云”这一吉祥的词汇。 以星冠名的景星镇年隶属县制,为景星县,现在是龙江县唯一一个百余年古镇。从景星县到景星人民公社到今天的景星镇,虽经历了多次的历史沿革,城市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并获得各种辉煌的桂冠甚多,早已名扬省内外,是国务院首批认定命名的全国规范化建设乡镇之一。但人们常常忽略了“镇”字,亲切直呼“景星”,因为景星乃天之福星。景星镇的确是个好地方,这里名字的由来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心驰神往;这里历史悠久,古文化厚重;这里山水钟灵毓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堪称宝地;这里英雄辈出,闻名于世。景星名字来历神秘令人心驰神往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含义深刻、突出地理及人文特征、令人深思的名字。尤其特殊的名字在改革开放所带给人们和谐快乐的新时代的今天,人们总是对自己家乡神秘之处产生不尽的好奇、回味、期盼和遐想。景星当地人都知道有一种传说:天上有一颗吉星叫景星。相传一天玉皇大帝派景星出宫巡查,景星周游好久后突然发现一处景色美丽、充满吉祥之气的地方,于是按住云头降落于此,将身躯化作大景山,毛发化作花草树木,血液化作雅鲁河和罕达罕河。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名字——景星。当然,传说那是人们追求美好、实现愿望的演绎,但其神秘性却永久的刻画在后人的心中,这种精神食粮将永远鼓励子孙后代积极向上。史料就是史料,时间愈久,它的真实性也就被历史尘封的愈加丰富、神秘、厚重,给人以无限美好的回忆和遐想,将永远成为景星人骄傲的谈资和享受。笔者绝不是历史学家,但通过《龙江县志》和《景星县简史》记载来看,最具现实、有证可查的说法还有另外四种关于景星名字由来的有关传说的记载。一是现在的景星镇城西北面有座山,很久以前人们都管它叫“景星山”,还有的叫做“金山”,因山得名。二是据说建立屯落之初,人们骤然发现难能多见的“景星”,闪烁于晴朗的天空,增添了光明,预示吉祥,遂取名“景星”。三是景星,原本是天文学名词。《史记·天官书》:“景星,德星也”,“常出于有道之国”。可能是在建立部落之初,先民看见了天上的“景星”出现,因而以景星为地名,以示吉祥祝愿之意。四是据《龙江县志》记载,大景山原名“金山”,相传山中埋个金马驹并藏有黄金而得名。五是蒙古人称大兴安岭为“金山”。浩瀚蒙古高原西面的阿尔泰山,蒙古语意“西金山”,故而将高原东面的大兴安岭称为“东金山”。现实为证,大景山东西两侧自然行政村分别称为金山东村和金山西村。问及当地老人金山东村和金山西村的名字有多久时,无一人能说出具体的时间来,足见其历史是相当久远的。现如今,随着神秘、美好的传说越来越多,它的历史变革、文化发展和社会动态就越令人好奇、遐想、沉醉、神往。尤其在改革开放经历了四十个春秋、已经日新月异的今天,“景星”这个词汇早已成为了家乡人骄傲和自豪的代名词了。景星历史悠久古文化底蕴厚重《景星县简史》中是这样描述的:景星镇历史悠久,远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景星县于光绪32年(年)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年3月与龙江县合并。现在景星镇已经文物专家勘察、验证,确定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多处近代文化遗址,为悠久、厚重的景星历史文化做了经典的诠释,为历史的积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景星镇缸窑旧石器文化遗址。最具权威的《龙江县志》和《景星县简史》曾有详细的记述。缸窑村(已与景星村、富裕村合并称为景星村)位于景星镇南4公里左右。该处在民国初年建立一座用当地产的砂土烧制陶瓷民用缸的土窑,旁边竖立一个高大的砖砌的烟囱。据当时的人们讲,10里外的人都可以看见大烟囱烟雾缭绕,足见当时缸窑的烧制业相当繁荣。如今,进村后还可以看见烧窑的烟囱底座。后来,随着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群众称之为缸窑屯。 《景星县简史》介绍:缸窑旧石器遗址位于屯西米的山坳罕达罕河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北纬47°2′、东经°56′。年,省地矿局水文地质一队在地质调查中发现了缸窑石器地点。年7月采集打制和压制石制品件;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文化部艾维斯博士、伯多因博士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干志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殷德明的陪同下来该遗址考察。年11月初,该考察组对该地点进行小规模试掘,确定该地点为至年之间,是一处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在本地区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填补了本区乃至黑龙江省史前文化发展的一个缺环。在缸窑村姜家窝棚遗址采集石器标本件(很多当地人都把文物当普通石头建房或砌墙用了),出土了5个种属的哺乳动物标本,其中有田鼠头骨、野马上颌第三前臼齿、披毛犀和猛犸象化石等。遗址面积0余平方米。在黑褐色亚沙土下,黄土状软土上发现千余件石制品,其中有细石器,以燧石、玛瑙、玉髓、蛋白石为主。年秋,齐齐哈尔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曾在缸窑村西北林地筑立石碑;年春,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省文物保护单位考察鉴定后,在缸窑村西北罕河右岸处立碑,正式向世人宣告此地为缸窑旧石器遗址,供人们参观拜访。景星镇大景山历史文化遗址。据考古专家们考证,在距今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景山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生息。《景星县简史》描述道:年夏天,景星镇原永发乡新兴村焦家街屯农民贾振才在距村南1公里岗上铲地时发现一枚稀世“铜印”。年9月,龙江县在普查文物中,经专家认定“铜印”为“魏丁零率善佰长”官印。官印印面呈紫铜质地,褐中微呈绿色,正方形。经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鉴定为三国曹魏时丁零人的官印。边长2.2厘米、厚0.7厘米、钮高2.7厘米,重44.2克。印背为马鼻钮,鼻钮宽1厘米,高2.1厘米,马腹处有钮孔,直径0.6厘米。印正面铸有缪篆7字阴文:“魏丁零率善佰长”。印文系双刀镌凿而成,印文铸工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四边及四角磨损程度较重,但印字迹清晰,印文中的“魏”字,表明此印魏汉后,晋之前魏国授予丁零族人职官的信物。该印距今余年,为黑龙江出图的最古老的一方官印。印中“丁零”二字,指汉、魏时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丁零部落。印中“率善”二字,是汉、魏中原政权赏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习惯用语。“率”为带领、统帅之意,“善”为循善、从善之意。由此看来,此地魏汉时期就有地方政府领导,而且当地官民都有向善美德。这方官印对研究余年前,丁零人部落在景星地域内逐水草而游牧的社会生活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景星镇兴隆川村(原兴隆川乡)猛犸象化石遗址。《龙江县志》和《景星县简史》记述:兴隆川村地处北纬47°09′,东经°50′。兴隆川地形两侧有绵亘起伏的两条山脉,由西北走向东南,状如双龙漂游起飞。左侧“龙首”起于东兴隆川北面;右侧“龙首”起于东兴隆川西部和靠山村北部。罕达罕河从西往东在“龙头”下流过。双龙的尾部交叉于兴隆川北沟村的西北山,即俗称马鞍山。两座山尖呈双尾并翘状。二龙环绕长川,似“龙得水势腾空起,水受龙戏波浪翻”之势,龙腾水跃,象征欢快、自由、昌盛景象。人们经过思考,根据这里的地形地貌和人们期盼生活富裕、生意兴隆的心理,将此地起名为兴隆(龙)川。景星镇古城墙遗址。《龙江县志》和《景星县简史》记载:景星镇的城墙应该是建镇之初(年)建设的,属历史遗迹。当时的作用是防御外敌(胡子等)的入侵,保卫镇内人民群众及执政当局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据记载:城墙东西米,南北米,略微呈正方形。墙体为泥叉墙,墙外挖护城壕,修有东西南北四门和木桥。城内有东西南北4条街和8条巷道,除菜园地80亩外,均定位房基地。日伪时期,培墙清沟四角建起土炮楼,四门设瞭望台。岁月嬗变。一百多年的风雨早已把古城墙磨蚀的几乎销声匿迹,人们感叹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神奇时,更加想到的是历史的延续。倘若景星镇古城墙保留至今,虽然毫无军事防御作用,但它一定会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参观的人们透过斑驳陆离的墙体和累累的弹洞,一定会想到当年鏖战急的激烈场景;倘若景星镇古城墙依旧矗立,人们一定会依墙仰望蔚蓝的天空,畅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倘若景星镇古城墙依旧健在,那一定会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非常好的去处,倘若……景星镇东北街天主教堂建筑遗址。《景星县简史》记载:该建筑位于景星镇东北街,地理坐标为:北纬47度04分21.1秒,东经度01分57.6秒,海拔米。天主教堂为欧式风格建筑,是天主教在本区活动重要场所。天主教堂至今整体保存较好,现存完整,已变为居民住宅。据《景星简史》介绍:年在原景星县的东北角建天主教堂,隶属于齐齐哈尔教区,主体青砖结构。最后一位外国传教士安德普,国籍是法国。在抗战胜利后,也就是年前后离开景星的。年9.18事变后,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忧心忡忡的看着远东情报说:“现在国际形势很复杂,我们正面要防着纳粹德国,远东若再来一场日俄战争,就意味着我们要两线作战,我要共产国际派人去中国摸清日本人的实力与作战计划,不能派苏联国籍人,从共产国际挑选其国籍共产主义战士去完成任务”。于是一批共产主义信仰者通过各种身份来到黑土地上,其中一名来自瑞士的叫安德鲁传教士来到了景星镇,以传教为名暗中收集情报,通过与当地地下党、民间抗日力量和普通百姓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松嫩的黑土地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景星镇“老街基”的传说。“老街基”指的是现在景星镇西门外的与景星镇交叉相融的街基村。《龙江县志》和《景星县简史》著述:年景星设治之初,治所设在这里叫景星镇,因地势低洼,常受水灾,后将县城迁入东面地势较高些的地方,即现在的景星镇所在地,故人称这里为老街基或街基村,形成了城中村的格局。据街基村和景星镇的老年人讲:很久很久以前,景星城原来想建在现在的街基村域内。经风水先生实地勘验后,在头天晚上在此处拉线钉橛子,框架界定了镇域位置。谁知当天晚上一场大雨,将拉线和橛子冲到了现在的景星镇的位置上,于是,人们议论纷纷,认为天意不可违,于是才有了今天景星镇所在地的位置。 景星镇街基村“大庙”遗址。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都管街基村叫“大庙”。听老辈们讲,就在现在街基学校的位置上有一座庙,庙内住有一出家人,出家人死后就埋葬在庙旁。在庙南50米处就是一条连通扎旗至景星县的县道(当时的人们叫轱辘马道)。五几年的时候,笔者曾多次随大人们坐着马车去景星公社的路上多次见过道北有一个十分醒目的灰白色的水泥浇灌的圆形土堆和石碑,听大人们说这里埋着一个坐着死的和尚,因为年龄小害怕,也从未去看过。文革开始后,这里夷为平地,建起了村部和学校。随着时间增长,这里的一切只有在老年人头脑中留有丝丝痕迹,但是,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毕竟给老街基的历史做了很好的注解,值得回味。 景星镇景营子村西山干沟子猛犸象遗址。史料记载:景营子村位于罕达罕河南岸,景星镇在其东北,距离10多华里。当年从景星去内蒙扎旗,去杏山、六九山等地都从这里过河,打尖(休息)。民国初年齐市一个字号叫鼎星行的商家来此开荒,建起了一处窝棚,兼营大车店,取名鼎星营子。因其距离景星县城较近,后来人们将其称为景营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因此地地处罕河南岸,远离密集村庄,有山有水,是培育良种的首选基地,所以更名为良种场;年合乡并镇后,又启用景营子原名。景营子村距离主河道只有百余米,在缸窑村东西平行方向的西侧,中间有姜家窝棚相隔,两村相距5公里。这个村掩映在龙头山坳处,向南不到百余米就是龙江县最大的海洋林场,可谓依山傍水,树木环绕,人称鱼米之乡。 从景营子径直沿山西行米,突现一条南北走向、宽百余米的水沟,这条水沟子当地人都称之为干沟子。因为这条水沟子在夏季雨量充沛的季节,沟口的发源地在南面的六九山北坡,每年的夏季都有山水下泄,冲出这条不只存在了多少年水沟。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条沟十年九旱,为此曰为干沟子。 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的人们对古文化、考古意识几乎是零。我记得小时候在干沟子玩耍时,小伙伴们都经常看到类似牛马的遗骨。那遗骸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我们也就是拿着它打仗玩,然后扔到河里,让其沉入河底或随波逐流,谁也没在意。冬季,我们在结冰的干沟子河边高兴的用大耙挠柴火,时常被岸边的动物遗骨将大耙勾住,气恼之余,狠狠的踢两脚,悻悻而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有乐趣的。景星镇解放村出土金代古文物。40年前,在景星镇西9公里、县道南米处,原团山村(现为解放村)2屯,村民在路西侧排水沟中挖掘出后经专家鉴定土金代的石臼、石杵各一件。笔者曾写过通讯在原《嫩江日报》刊登;年夏秋之际,在原团山村3屯的团山(团山村因此山得名)脚下修路时,村民用钩机挖掘出不明骨殖和1个不知用什么土质烧成的灰色的瓶子。据当事人描述,瓶子近30厘米,肚大颈细,肚直径大约10余厘米,颈长约10厘米,瓶底外部向内凹陷,底部正中有一个似乎刻划出的楷书“天”字。当时由于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保管不善已碎无踪迹。作者简介
王学彬,年生人,年起从事教育工作,社会兼职为龙江县人民法院陪审员、龙江县作家协会景星分会主席。年至今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教育》、《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齐齐哈尔日报》、《齐齐哈尔公安报》、《齐齐哈尔教育》、《教育情报》等市、省、国家级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散文、诗歌、歌词、小小说、曲艺、消息和论文近篇。
点击并识别上方